【初出茅庐】的意思和解释
【初出茅庐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成语词典版)
释义
初次离开隐居的茅屋。语本《三国演义.第三九回》。后用「初出茅庐」比喻初入社会,缺乏历练。△「三顾茅庐」
典源
《三国演义.第三九回》李典见势头不好,急奔回博望城时,火光中一军拦住。当先大将,乃关云长也。李典纵马混战,夺路而走。于禁见粮草车辆,都被火烧,便投小路奔逃去了。夏侯兰、韩浩来救粮草,正遇张飞。战不数合,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。韩浩夺路走脱。直杀到天明,却才收军。杀得屍横遍野,血流成河。后人有诗曰:「博望1>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。直须2>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!」夏侯惇收拾残军,自回许昌。
〔注解〕
(1) 博望:县名。地约在今河南省南阳县东北。汉时设置,为武帝封张骞的侯国。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用火攻,打败了夏侯惇十万大兵。
(2) 直须:竟须、还要。
〔注解〕
(1) 博望:县名。地约在今河南省南阳县东北。汉时设置,为武帝封张骞的侯国。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用火攻,打败了夏侯惇十万大兵。
(2) 直须:竟须、还要。
典故说明
《三国演义》记载了一段诸葛孔明出任刘备军师的故事:东汉末年,天下纷乱,有权势的人各个拥兵自重各据一方。汉代宗室后裔刘备,也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起兵。屯兵新野时,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,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识,去了三次,终于以诚意感动诸葛亮,答应出山帮助他打天下。这也就是刘备「三顾茅庐」的经过。当时对于诸葛亮如此备受礼遇,遭到许多人侧目,认为他并无多大才能。在诸葛亮来到军中不久,曹操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来攻。由于两方军力悬殊,形势危急,诸葛亮于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狭小的特性和曹军轻敌的心理设下计谋。他指派赵云为前部,交战时佯装打不过,引夏侯惇的军队深入博望坡,趁机发动火攻,事先埋伏在一旁的军队再一拥而上。夏侯惇果真中计,等到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来不及,结果士兵死伤惨重,刘备军队大获全胜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并以一首诗来形容诸葛亮:「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。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」藉此来赞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,才出山就立下功劳。后来「初出茅庐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初入社会,缺乏历练。
书证
- 01.《三国演义.第三九回》:「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。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!」(源)
- 02.《醒世恒言.卷三五.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「定了主意,到山中把银两付与牙人,自己赶回家去。正是:先收漆货两番利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」
- 03.《官场现形记.第一九回》:「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,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,不懂得甚么。」
- 04.《文明小史.第一五回》:「三人初出茅庐,于世路上一切事情,都是见所未见,听了这个,甚是稀奇。」
- 05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一零零回》:「卜子修是初出茅庐的人,得了那个差使,犹如抓了印把子一般,倒也凡事必躬必亲。」
词典附录
- 修订本参考资料:东汉末年,诸葛亮隐居南阳,刘备三顾茅庐,竭诚聘请诸葛亮协助其兴复汉室。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操的军队。见三国演义˙第三十九回。后比喻初入社会,缺乏历练。官场现形记˙第十九回: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,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,不懂得甚么。文明小史˙第十五回:三人初出茅庐,于世路上一切事情,都是见所未见,听了这个,甚是希奇。
【初出茅庐】 是什么意思(来源:辞典修订版)
- 东汉末年,诸葛亮隐居南阳,刘备三顾茅庐,竭诚聘请诸葛亮协助其兴复汉室。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操的军队。见《三国演义.第三十九回》。后比喻初入社会,缺乏历练。《官场现形记.第十九回》:「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,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,不懂得甚么。」《文明小史.第十五回》:「三人初出茅庐,于世路上一切事情,都是见所未见,听了这个,甚是希奇。」
【初出茅庐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=一.=注解
初:刚开始。茅庐:茅草搭成的简陋房屋。
=二.=释义
诸葛亮刚开始从隐居之地出来辅佐刘备。比喻刚进入社会工作,入世未深,缺乏经验。
=三.=语源
明.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:刘备三顾茅庐,把诸葛亮从隆中请出来辅佐他。这时,诸葛亮初出茅庐,就设计在博望坡大败曹军,显示了他的军事天才。
=四.=例子
他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,所以缺乏经验,待人接物方面,有待改善。
=五.=近义
初露头角|乳臭未乾|初露锋芒
=六.=反义
老成持重|老马识途
词海的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,不保留版权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以从站上删除! 免责声明:本站非营利性站点,以方便网友为主,仅供学习。
Tip:SCCG